据王荣生研究,整体感知作为阅读策略正式进入语文教学领域是1992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当时虽然被列为阅读能力训练18条的第一条,但只是作为初级阅读技能来看待,大致相当于学生预习课文那样的粗读。2000年,国家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整体感知的内涵和地位发生实质性变化。王荣生认为早先的整体感知或整体把握,是在分析课文的语境中提出的。其学理基础是语文教育界习惯了的"整--分--整(教学实践中实际上还是弄成‘分'"三遍读法(教法)程序,主要的意思是说,阅读教学(阅读)要从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入手。2000年的初高中大纲,则是在反对上述肢解模式,提倡语感培养、大量增加文学作品、注重诵读的语境中提出的。关注的重点已从阅读(阅读教学)的入手处,转到了后面的"整",矛头则指向中间的"分",试图对之加以彻底改造。他的研究结论是:阅读的方式,牵涉到阅读目的和文本类型等。在这一层面,整体感知(把握)的完整表述应该是:用整体感知(把握)的方式,阅读适宜于整体感知(把握)的文本,以达到整体感知(把握)的目的。 很显然,在王荣生那里,整体感知主要指中国传统的整体直觉的思维方式和阅读方式。这种阅读方式只适用于古代的韵文以及写景抒情的小品文,而现代的科技文、议论文,绝不适宜整体感知(把握),必须用西方意义上的理性分析解读方式。至于现代的文学作品是否适用,应该取决于文本自身的特性(即文本对隐含读者的预设),不能一概而论。再就是由于字词的生疏、背景的隔膜,学生做不到通畅阅读的文本,或者在达不到通畅阅读的时段,无论是古与今、文学或文章,都不适宜(也不可能)整体感知(把握)。 整体感知作为一种阅读策略是否普适于各类文本呢?或者说,我们是否能够将整体感知作为一种适用于绝大多数文本的阅读方法呢?这需要还原它的含义。 一、整体感知要义 阅读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很难分清在阅读过程中文本会唤起我们的感性直觉还是理性分析,很可能这两种思维方式或者更多的心理活动都会参与其中。从大致的阅读方式看,整体感知不太适合于以理性分析思维为主的文章类文本,更适合于文学类文本;但整体感知作为一种基本的阅读策略,应该具有一定的文本普适性。那么,什么是整体感知呢? 整体感知既可以指名词的含义,即阅读一篇文章后产生的对文章内容、结构以及表现形式大体上的心理感受、领会与把握;同时也可以是动词的含义,指一种阅读文本的方法,即对文本从头至尾进行整体阅读与感悟,而不是肢解文本或者先入为主地对文本下结论。就后者而言,就是要从整体出发,具体地感受文本全部的内容信息和形式结构,以得到一个对文本初步的、笼统的印象,并基于这种感知决定下一步米取何种阅读策略。 当然,这样理解整体感知,有点类似于阅读行为中的"初读""粗读"或者"观其大略""粗知樹既"。我们更希望整体感知作为阅读行为的初始步骤中的一环,强调阅读中"文本的完整性--感性直觉--文本知觉"。 所谓文本的完整性,就是无论一篇文章是长是短,都将其看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在它可呈现的全部形态上,所有段落和文字在结构上是相互联系甚至相互影响的,阅读中的知觉、判断、分析、综合等心理活动要从文本所有信息的综合作用出发。这就是说,阅读文本要"目有全牛",而不是"盲人摸象",即北宋张载所说的"观书必总其言,而求作者之意,,[2]。明P怕是节选性的课文,也要将选段作为一个独立的整体进行观照。如果必要,我们可以尽可能地扩大阅读视野:从一篇文章的局部到一篇文章,到一组相关文章,再到可能的一群文章,甚至在一个更广阔的层面"回望"这篇文章。 所谓感性直觉,是指阅读的开始状态,要以文本全部的信息给我们的第一印象为基本出发点。这包括文本语言及其风格,段落及其呈现方式,文本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甚至字体、间距或者书本、网络、多媒体等不同的呈现形式。这种直觉是不带有任何成见的"感性直觉",是亲近文本语言并"回到事物本身"的一种态度。当然,我们不排除读者先前所具有的知识、经验和成见仍然会不自觉地跳出来干预或者指导阅读直觉,但尽可能地感受文本并重视阅读中的初感,应该成为一种原则。因为,这种感性直觉是深入阅读的起点,是下一步猜测、判断、分析的起点,是一切感知和判断的源泉。 |